“裕華路上樹還沒種完,草坪倒隨處可見,為什么綠化總是重草輕樹?”家住建設大街附近的王女士這樣問記者。據記者了解,近年來,省會綠化以草坪為主,其結果是城市隨處可見新種植的大片綠地,卻難覓林陰大道。 而相比綠地的不斷增多,市區綠陰卻越來越少。 遮陽大樹“唱”配角 據在省會生活了近30年的張先生說,十年前,石家莊在綠化上喬木、灌木、草坪、花卉的分配還很合理,而如今街頭只見草坪、灌木,樹卻越來越少了。盡管滿眼綠色,卻難覓一處陰涼。 在長安公園,高溫時段仍有不少老人在大樹下聊天,“其實,綠地增多是好事,但省會如今綠化時往往用草地代替喬木,使得綠色越多,綠陰越少,”家住長安公園的附近李女士說:“其實在花草中間,完全可再栽種喬木或灌木,如今大部分草地上都缺乏樹木遮陽,草地也就失去了實用性! 昨天,記者實際測查后發現:在喬木的“保護”下,草地溫度明顯低于裸地,且溫度上升較慢,而單純的草坪和裸地間的溫度差別則非常小。 據悉,去年省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1.88%,而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達到4365.6萬平方米,建成區綠地率占了28.15%,綠地面積幾乎占了省會綠色的90%,而由于喬木過少,4000余萬平方米“綠色”卻帶不來陰涼。 為景觀取草坪舍喬木? 據統計,2003年,石市人均公共綠地為5.53平方米,2004年,人均公共綠地上升到6.89平方米。但在采訪中,不少市民表示,這些年省會綠化結構并不合理,綠化率是跟著草坪的數量上去的,街頭道口隨處可見的大片草地、花圃對提高綠化率立竿見影,卻不能給行人帶來綠陰。 根據相關部門數據顯示,省會主干街道如裕華路、談固大街、槐安路等,雖然都很好地將國槐、紅葉李、風華月季、大葉黃楊籬、金葉女貞、草坪等結合起來,但草坪、灌木卻明顯占主流,像槐安路育才街到橋頭街段,2780米距離內,僅種了585棵國槐,其余全是草坪和灌木;全長397米的禮讓街,僅種了70株直徑18厘米的法國梧桐。 “這幾年,與飛速增長的綠地面積相比,喬木的相對數量沒有同步增長!痹诓稍L中,相關負責人表示,人工草坪景觀效果明顯好于單調的樹木,最能體現城市綠化特色,于是在城市景觀建設中,普遍將各角落點綴以綠地。 相比于省會的以草坪造景觀,揚州卻以樹種的多樣性來替代景觀草坪。據悉,目前揚州有1200余種高大、葉面積指數高、樹冠濃密的喬木正在替換景觀草坪,以求得實用、觀賞的雙重效應。 林陰大道還差6倍喬木 “其實省會所有隔離帶都缺少樹木,為什么不能在隔離帶上種樹?像長春的斯大林大街至少就有6排以上樹木。而省會幾乎每條街道都只在人行道上種植兩排小樹,中間隔離帶幾乎都是草坪和灌木!眲⑾壬@樣說 據統計,目前省會直徑10厘米以上的行道樹共有25萬棵左右,卻分布在16條主干街道、33個公園及若干小街道、廣場間。業內人士表示,城市綠化建設中,喬木、灌木、草地的合理比例應為7∶2∶1,而真正的林陰大道至少要形成3個拱形:機動車道兩邊的樹長攏圍成一個拱形,左右非機動車道兩邊的樹各再圍成一個拱形。如果按此標準,省會的喬木至少要增加3-6倍,才有望形成真正的林陰大道。 (轉自“園林學習網”http://www.ylstudy.com/thread-1550-1-1.html)
|